金沙江畔不畏险 位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的金江镇东南部车轴村委会满库一组旁的车轴寒史里渡口,是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率领的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渡过金沙江北上抗日的7个渡口之一。在这里,记者采访到了1936年帮助中国工农红军渡江的船工彭凤翥的后代彭松诚,听他讲述了爷爷当年的故事。 彭松诚对记者说:“那是1936年4月下旬的一天,红军来到车轴渡口准备渡江。我爷爷当时和其他村民一样都躲在山上或玉米地里观察红军渡江的情况,因为在此之前,村民听当地的民团和土豪劣绅宣传说,红军是红头发、吃人的部队,老百姓都很害怕。正在观察情况时,我爷爷忽然听到江边的红军在大喊救命,随后看见江水中有人从上游被冲下来,就在那一刻,爷爷顾不得危险,拉起大伯彭琪就冲向江边,把藏在江边的自家小船拖到江中开始救人,在救人的过程中,爷爷才搞明白,原来是上游的红军在渡江时,马在船上受到惊吓弄翻了船只,船上很多战士也跌落江中。在与红军的接触中,我爷爷知道了红军是专为穷人打天下的部队,所以他和大伯就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帮助红军渡江的大军中,虽然只是一条小船,一次只能渡十来个人,但他却在关键时刻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我爷爷一生的骄傲。” 彭松诚接着讲:“当时,大多村民还是在山上躲着不敢下来,渡过江的红军在村里看到各家没人,就借用村民的炉灶做饭,用过后在各家的灶台上留下银元,作为酬谢。爷爷后来对我们说,他从来就没有见过那么好的兵,也没见过纪律那么严格的部队,他说那真是‘菩萨兵’。从我记事起,爷爷就经常讲红军的故事给我们听,我现在有一儿一女,也经常把红军和爷爷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我觉得红军的长征精神不能丢,要一代代传下去。” 爱民爱兵感人心 记者走进位于金沙江畔的金江镇兴隆村三组的姚家正厅时,看见房子正中的桌子上摆放着贺龙的照片,相框上围着洁白的哈达,桌子上整齐地放着一方砚台和一个马灯,桌子旁边是一张小木床(贺龙当年用过的),现年68岁的李汝林对记者说:“我是姚杰勋的孙女婿,这些都是爷爷姚杰勋当年与贺龙军长的历史见证,为了保持当年的模样,我们这个房屋一直没动过。” 据李汝林介绍,姚杰勋是一个马锅头(马帮首领),长年在茶马古道上做生意,是1936年4月在云南大理的鹤庆县与贺龙结识的。当时姚杰勋正在鹤庆采购物资,看到红军的一言一行,得知红军是人民的队伍,他鼓足勇气开始积极为红军当向导。爷爷常年行走在沿江一线,熟知当地渡口和船工的情况,于是,他积极为红军寻找渡江的船只,并发动乡亲们帮助红军渡江。渡过金沙江后,爷爷又邀请贺龙到家里来,并把这里作为贺龙的临时指挥部。” 姚杰勋因没什么文化,做生意吃过很多亏,所以,他用赚到的钱从外地请来教书先生,在家里办起了私塾,立志要让村里的孩子们学文化、长知识。李汝林对记者说:“爷爷生前经常说他有两次大的感动和一个遗憾。第一个感动就是贺龙到我们家后,看到我家请的教书先生用的油灯太小,而且不太亮,就把一方砚台和一个马灯送给了爷爷,并叮嘱爷爷‘要好好办学!”第二个感动就是贺龙到我们家后,爷爷为了款待红军,专门杀了一头猪犒劳大家,可在吃饭时,爷爷却发现贺龙的餐桌上只有玉米饭和豆角汤,他就悄悄地问炊事员肉哪里去了,炊事员告诉我爷爷说,贺龙军长都让送给伤病员了,爷爷得知这一情况后感动不已,感叹说‘红军首长真是爱兵如子啊!’” 李汝林接着对记者讲:“爷爷晚年经常跟我们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当年自己没有参加红军(姚杰勋当年56岁),直到1956年离开人世。他在世时经常说,当年凡是红军住过的农家里,临走时都要留下三五块银元,没有粮食的家里,还会留些粮食给百姓,红军战士不仅参加群众的田间劳动,还把村民的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要知道,那些粮食对红军很重要,他们马上就要翻越雅哈雪山,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给百姓留粮食,红军真是天底下最好的军队。” 李汝林最后说:“我们家的老人(姚杰勋)只是金沙江中的一滴水,帮助过红军的老百姓里的一份子,这沿江的百姓都为红军做过事、帮过忙。我们会好好保护贺龙军长和红军用过的东西,并把红军的长征精神发扬下去,红军的感人故事宣传下去。” |